您在這裡

「原住民族與公廣集團的對話」座談會

公廣集團公佈未來原民台台長之後,由於當選人不具原住民身份,立即引起社會各界討論。有人認為身份是族群重要象徵,原民台台長必須由原住民擔任,也有人認為,專業才是台長資格的重要考量。無論持何種觀點,公廣原民台台長的資格已經引起原民社群及關心原民台與原住民主體性的朋友高度討論。不過,原住民族的傳播權,在優勢族群的高度壓縮及排擠下受到嚴重戕害,因此,除了台長資格,明年將正式納入公廣集團的原住民族電視台該如何運作,一樣需要共同關切,特別在制度上如何兼顧媒體專業性、公共性與原住民主體性,以及未來公廣集團應如何與不同社會階層、部落、地區的原住民互動,充分反應原住民族的需求,滿足各群體近用媒體的權利,更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議題!

歡迎各界一同關心!(自由入場)主辦單位: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協辦單位:台灣原住民族學學院促進會

時 間: 2006年 9 月23日(週六)上午 9:30-12:30

地 點:城鄉會館(三樓會議室)

臺北市萬華區西寧南路14-3號(開封街v.s 西寧南路口)

主 持 人:管中祥(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來 賓:

孫大川(公視董事、原住民族電視台諮議委員會召集人)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針對近日「反貪腐」靜坐報導聲明

九月九日,凱達格蘭大道上醞釀已久的政治活動正式展開,在國內媒體的過度關注下,這場以「反貪腐」為訴求、以「和平」、「理性」為號召的政治運動反而成為了這幾天以來台灣大多數閱聽人無法迴避的新聞夢魘,不但嚴重排擠了其他重要社會、民生、國際新聞,眾家商業媒體更有意無意地強加詮釋,或是引導活動走向,提供的資訊也流於瑣碎、片面與情緒化。

台灣媒體觀察與教育基金會在此對媒體報導此一事件提出三點訴求:

1. 媒體不該淪為群眾宣傳品,應多方呈不同的立場與聲音,台灣社會並非非藍即綠社會,應顧慮不同的社會立場與感受,以及與多元觀點與價值。

2. 媒體大幅報導群眾運動已大量排擠其它新聞,群眾運動報導固然重要,並為顯著新聞,但報導時需考量比例原則,不應忽略其它有關教育、民生、經濟、環境、社福等新聞。

3. 對於群眾運動報導勿過度強化衝突面與花絮,如此會將新聞帶向表面化、激化、對立化與瑣碎化,相反的,媒體應更深化群眾運動報導,進一步探討群眾運動背後所存在憲政體制、陽光政治、政治人物操守等相關相關議題,發揮媒體功能,提供豐富與深入資訊,呈現群眾運動在民主發展的意義。

(95/09/15)本週主題:空中讀書會---新聞公害的批判基礎

主 持 人:管中祥、洪貞玲
現場來賓:林元輝(本書作者、政大新聞系副教授)
內容報報
今天空中讀書會要為各位聽眾邀請到的來賓是林元輝老師,介紹他最近的新書《新聞公
害的批判基礎─以涂醒哲舔耳冤案新聞為主例》(巨流出版),過去在新聞傳播研究當
中,從來沒有人將新聞視為「公害」,而這種說法也變成台灣社會獨有的「名產」,到
底什麼是「新聞公害」?又為何台灣社會的媒體生態已經病態至此?而這一窩瘋的不當
報導風氣又從何而來,身為小小觀眾的我們又應該如何抵制,本週請您與我們一起空中
閱讀這本好書。

線上收聽:http://liverec.ner.gov.tw/auto/find.asp
播出時間:每週五,晚間六點十分至七點
播出調頻:台北總台(FM101.7MHz , AM1494KHz)

本週主題:媒體新視界---主播的一步一腳印

(95/09/08)
主 持 人:洪貞玲
現場來賓:詹怡宜(TVBS資深主播)
內容報報
今天為各為聽眾邀請到了TVBS的資深主播詹怡宜,暢談主播工作的酸甜苦辣,以及在台
灣當前的媒體生態下的主播工作的兩難。

線上收聽:http://liverec.ner.gov.tw/auto/find.asp
播出時間:每週五,晚間六點十分至七點
播出調頻:台北總台(FM101.7MHz , AM1494KHz)

[苦勞報導]讓媒體改革成為公民運動 使台灣不再有媒體受害者

讓媒體改革成為公民運動 使台灣不再有媒體受害者
■苦勞報導2006/09/02

  對許多人來說,9月1日和平日並無不同,但對台灣的媒體記者朋友卻有著特殊的意義,因為今天是「記者節」,最近卻發生王建民拒絕接受台灣媒體訪問的事件,以及長久以來充斥在新聞媒體的各種侵入式報導,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有鑒於此,特別在昨天(9月1日)上午舉行一場「以反省取代慶祝」的記者會,並發起連署,希望記者朋友在爭取新聞自由之虞,也能回歸新聞專業,並尊重受訪者的人權,共同為更優質的媒體報導做努力。   晶晶書庫負責人賴正哲表示,由於台灣媒體長期對同志身份的污名,以致於許多同志朋友不喜歡和家人一起看電視,甚至於害怕,因為從以前到現在,媒體只要沒有重大新聞事件,同志的新聞往往就可能被拿來大作文章,而且不管內容是什麼,受訪者的聲音永遠不會出現。 賴正哲說,甚至在前幾年有一則新聞是同性戀除夕夜轟趴,新聞畫面是一個個男同志被迫穿著內褲排排低頭站好,媒體標題聳動的把同性戀=轟趴=雜交=愛滋,那一天有許多同志朋友,剛好在與家人圍爐吃飯看電視,可想而知,他們的那一餐\有多麼的煎熬與痛苦。

「讓我們度過一個以反省取代慶祝的記者節」連署書

九月一日記者節,照例是記者慶祝的日子。但今年記者節前,我國旅美職棒投手王建民因為不堪家人遭記者「騷擾」,發表聲明拒絕接受台灣媒體採訪,讓所有台灣記者臉上無光。

隨著風波過去,王建民雖已同意解除對台灣媒體的「封口令」,但這一事件,確實值得所有台灣記者深刻反思,且王案僅是眾多新聞事件涉及侵害人權之其中一例。值此屬於全體記者的節日,台灣記協希望新聞同業以反省來取代慶祝。

我們想要強調的是:當台灣媒體爭取最大的新聞自由已有一定成績時,如何回歸新聞專業,並兼顧受訪者的基本人權,已是不容忽視的重大課題。

因此,我們呼籲並邀請新聞同業在進行採訪及報導時,提醒自己注意以下原則:

----在努力達成採訪報導使命、提供民眾「知的權利」之際,也須尊重受訪者或被報導者自主權、隱私權等人權。

----不論受訪者或被報導者在新聞事件中的身分、評價,採訪報導時,對其人權都應給予同樣尊重。

----新聞議題設定應回歸公共利益考量,對於公眾人物在可受公評範圍之外的言行,於採訪報導時,應更審慎考量對其人權的影響。

新聞工作者的職志,本在爭取新聞自由、提昇專業水準,並落實媒體作為社會公器之責任。爭取權利之餘,我們不忘義務。在九一記者節這一天,讓我們一起來反省,並共同努力改進。

「九○一保障媒體勞動權益運動」:維護工作權、落實勞動條件、強化集體協商

1994年9 月1日記者節,跨媒體的新聞工作者發起「九○一為新聞自主而走」大遊行,催生了新聞專業組織,期盼藉由新聞專業自主來提升媒體品質。然而,十二年過去了,台灣媒體產業的整體表現不僅未見顯著提升,且出現嚴重倒退現象惡化 。 究其實,當前的新聞工作者或在媒體資方動輒歇業或裁員的威脅下、工作岌岌可危,或在資方扛著利潤大旗,無視人力不足、長期間超時過量工作的狀況下,根本難以顧及新聞專業,當然媒體內容也就無法改進。

我們體認到,保障工作權與勞動條件,是維護新聞專業的基礎、也是提升媒體品質的必要條件。因此,在2006 年的記者節,我們對媒體資方提出三項共同訴求:1. 維護工作權

--公開財務報表、勞工參與經營:

許多媒體業者以「大環境景氣不佳」為由,逕自歇業關廠,或大幅裁員減薪。然而勞方長期以來未能瞭解營運狀況,更無法參與經營,卻必須承受資方經營困境的最終苦果。我們呼籲,媒體資方應開誠布公,定期公開財務報表,並廣納勞工代表新聞工作者參與決策,落實產業民主。

--解雇應提具體事由:

請把被報導者及媒體工作者當作「人」!--媒體應避免侵害人權的採訪及報導發言稿

管中祥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世新廣電系助理教授

這幾年,隨著媒體激烈競爭,不論是主播、藝人、政客、球星等公眾人物,或者,原住民、同志、精障、兒少、女性、嫌犯、受害者等弱勢群體或個人,不同階級與文化群體人權,在媒體唯利是圖以及專業與文化素養不足的狀況下,屢屢受到侵犯。這些錯誤、污名、誇大、侵入式報導,不僅被報導者人權遭到剝削、身心受害,更造成其生活與家人困擾,甚至形成社會的誤解與對立。

媒體侵入式報導,不僅未能體會受訪者及被報導者的感受,更糟的是,即使當事提出拒訪的要求,有時媒體仍未停止侵擾。然而,不論是台灣之光,甚或台灣之恥,其人權都應受到保障與尊重。媒體應該監督公眾人物,可以報導社會事件,但不代表媒體可以任意消費被報導者,更不代表人權可以受到侵犯。面對此一現象,「媒觀」提出三點呼籲以避免侵害人權的採訪及報導。一、媒體工作者請將受訪者當作「人」

媒體處理的是「人」的問題,接觸的是有「人權」的主體。在媒體生產過程中,部分媒體工作者因工作的壓縮與壓力,或人權與文化素養的不足,受訪者在部分媒體工作者眼中已淪為狩獵的祭品、換取利潤的商品,人權受到嚴重侵犯。媒體工作者採訪、編輯、報導時應該將被報導者當作「人」,而非商品、祭品,尊重受訪者及被報導者的人權,停止侵入式的報導。

媒體侵犯人權事件簿 2005-2006.09.27

[color=993300]各位朋友,這是「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整理有關2005年以來,媒體侵犯人權的事件,歡迎各位朋友以各種方式隨時補充您的觀察,讓我們一起來監督媒體![/color]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整理製作

2005.3 (騷擾)鴻妃戀TVBS主播婚外情事件,媒體鉅細靡遺報導床第之事。

2005 (騷擾)涉嫌在飲品中下毒的千面人被捕後,媒體誘導其下跪道歉。

2005 (騷擾)速聯登山隊意外,登山隊被救下山後準備搭乘遊覽車下山,但媒體擋車要求道歉畫面。

2005 (騷擾)娃娃車悶死學童事件發生後,記者為求畫面逼托兒所所長下跪,記者踢倒靈堂,引起學童父親對媒體記者憤怒,事後在報導中謊稱學童父親對所長發怒。

2005.3 (騷擾)倪敏然自殺事件發生後,媒體多方圍堵相關人士,包括倪敏然家人與夏禕。

2005 (騷擾)(污名)(政治)楊儒門自首後,媒體不斷騷擾其家人

2005.6.29「中國時報」於94年6月29日第C3版刊載「報復姑丈 窮漢擄表弟」、「5個大孩子 到底在想甚麼」等2則新聞,因刊載被害男童表哥姓名及照片,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46條第1項規定,臺北市政府依同法第63條核處罰鍰新臺幣3萬元整。

95年度第4季「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電視節目推薦作業」徵件至9/6日

辦法:
一、 本推薦活動以國人自製(含自製、委製)且非重播之節目為限。
二、 九十五年度第四季(十月至十二月)的優質節目推薦評鑑作業即將展開,本次評鑑活動的截止送件日期謹訂為九月六日,每支參選節目帶酌收報名費新台幣壹千圓整*,敬請各節目製作單位積極送件參與評鑑,逾時不候。
三、 請各節目製作單位提供:三、 請各節目製作單位提供:
(一)欲推薦節目之DVD光碟一式五份。
(二)請附上該節目之文字企畫與宣傳照(或動畫之宣傳圖片)等書面資料,以利該節目之評鑑與後續推廣作業。(一式五份)
(三)請確實填妥附件1:「自我推薦評鑑表」(每個節目一張表格),尤其是播出時段、重播時段、聯絡人姓名及電話、節目類型、節目收視年齡層等。(一式五份)
(四)請統計貴單位報名節目之總數,並請確實填妥附件2:「報名節目統計表」。
(五)前述(二)(三)、(四)項資料除書面提供外,並請附上電子檔以利作業(以3.5磁片或光碟方式儲存,或電郵至media.watch@msa.hinet.net)。
四、 歡迎您的參與。九十五年度第四季評鑑結果預計將於十月初公布,並寄發評鑑報告與優質節目推廣單予參加之節目製作單位。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