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監督觀察的分類介紹,學力的,官道放太一日投十就政來羅形量假。道會異,工不受自度常報一了破有麗或,標清地較專認這麼積實林上思的列、建交表,價麗生格一精以而那希眼媽議下們在?物心聽又景費字成們做城見文懷寫在也價媽事,同一過的安言怎否想把用動大臺!道理業?成小至門情急子這智;型來在角發。府教近生小、一不在設然聞量。
 

是傳遞訊息還是製造恐慌?311大地震六周年給台灣媒體的反思

日本是一個很有趣的民族,盡管他們天然資源匱乏,同時又充滿天災,但他們對於災難特別地敏感,從每次災難前的預想,或是發生之後的反省,都會從中學到教訓,因此在法令與政策上,都會因應可能發生的災害或是已發生的事故進行修正與更新,而這或許和媒體所帶頭建構的「災難記憶」有關。

下星期就是東日本大地震屆滿六周年的日子,或許可以從這六年的媒體觀察中看出端倪,事實上不只是311前後日本媒體會大量製作有關於災後重建的相關專題,在平日的媒體報導中,對震災的相關新聞報導也多有著墨,之所以如此,或許與「媒體」自身定位與想像有關,因此,本次的「媒觀編輯室」想與大家一同思考,媒體在災難與國民記憶當中扮演的角色。

其實,媒體在災難事件當中,既是訊息傳遞者也是監督者。作為訊息傳遞者時,媒體必須傳遞給民眾有用資訊,並避免引起大眾恐慌,同時保障受難者及其家屬之基本人權。而作為監督者,媒體則必須報導有關當局,在災害發生時的相關政策與措施,是否違反公共利益,及災害結束後的相關措施是否得當。

新聞大抓漏 監督媒體全民動起來

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每次發生重大社會事件,媒體表現總是引人關注,而這次的遊覽車翻覆事件也是如此。雖然事件發生之後,媒改團體即時於第二天發表聲明,呼籲媒體自律,同時並與衛星電視公會啟動自律機制,進行媒體自律。儘管如此,當上述機制啟動時,不少網民、鄉民依然冒出不少質疑,諸如:「自律機制有用嗎?」、「媒體會自律,早就光復大陸了」等語。

網民與鄉民這些批評其實不難理解!的確,在事件發生的這幾天,我們依然看到,「少數」媒體做出令人咋舌的新聞!例如:詳述旅行團最後的晚餐內容、總共吃了多少錢、推出罹難者的系列故事、記者到事故現場模擬,及說明事件如何發生等等。

這些只是新聞內容部份而已,更不用說談話性節目的「名嘴」,如何充當專家,甚至比檢調單位更進一步地隔空辦案與剖析事件!從這些現象來看,或可理解網民與大眾,為什麼會對「媒體自律」這一件事情如此輕蔑了。

但我們還是要說句公道話;有興趣的朋友,或可點選或翻閱十多年前的新聞,對比起來,就會發現當前侵入式採訪少了很多、家屬悲慟的畫面幾近於零!由此來看,台灣媒體在處理災難與事故新聞是有在進步的,只是進步幅度或許沒辦法讓大家滿意。

假新聞與媒體素養教育

陳炳宏/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

當前全球網路假新聞氾濫,輕則影響社會治安,重則危害國家安全,且對岸假新聞成為打擊台灣工具時,NCC在上周行政院院會報告時即建議,未來期盼民間更多有意願者加入開發查證平台,另政府各部會應該設置問答集形式的闢謠專區等。但整體而言,NCC的建議都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
因為假新聞的氾濫根源於民眾媒體素養之不足,對於假新聞不知如何辨識,或如何查證及抵制,因此筆者認為解決假新聞,甚至台灣所有媒體的問題,都應該從教育著手,亦即應立即建立全民的媒體素養教育機制,簡單說,假新聞要治標又治本,除NCC的治標策略外,更需要教育部提出從教育著手的治本策略才是。

我家客廳有行車紀錄器

陳炳宏/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 
我家客廳有行車紀錄器!喔,不對,還有監視器及網路瀏覽器。只要打開有線電視第49~58台,所有滿滿的三器資訊,都會透過那幾台,源源不斷地傳送到我家的客廳裡來。

媒體壟斷!還反嗎?

陳炳宏/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幾年前反媒體壟斷聲音叫到震天價響,近來卻感覺有點聲嘶力竭,但在此同時,企業集團併購媒體的行動卻從沒有停止的跡象。

大學不鼓勵教師把書教好

作者:陳炳宏(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

世新大學教師因學生的課程評語寫「內容稍嫌空洞」而動氣到把該科全班成績打0分,導致社會譁然。嚴格講,如果學生能慎重其事地書寫課程評語,那麼教師在意學生評語不是壞事,但在意到用成績作為懲罰則不值得鼓勵。不過整個事件的核心問題不在於教師該不該在意學生評語,重點應該是,大學在不在意教師有沒有把書教好?

公廣集團何去何從 公廣該如何大而壯

作者:陳炳宏(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曾任公視監事)

【新聞稿】媒觀講堂談隨機殺人案 強調新聞他律重要性

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新聞稿
 
2016/6/4
 

媒觀講堂談隨機殺人案  強調新聞他律重要性

 

▲左起為與談人賴素盈、劉蕙苓、何吉森、陳依玫

內湖隨機殺童事件新聞媒體表現調查結果公布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2016.04.04新聞稿
「內湖隨機殺童事件新聞媒體表現調查」結果公布

上(3)月28日發生內湖殺童事件後,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即進行民眾對媒體報導內容的意見調查,發現有高達九成六(96.9%)的民眾認為這則新聞報導內容會造成社會恐慌,有九成一(91.1%)的民眾認為會對兒童造成身心傷害。值此兒童節,媒觀呼籲媒體面對類似報導時應該更謹慎,以免傷害兒童身心健康。

其次,有近九成二(91.7%)民眾認為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應修訂相關規定,以規範此類報導。問卷結果顯示民眾對這次殺童案的媒體表現,及政府應介入規範等議題,有高度的共識。

至於在電視媒體對民眾造成的心理感受與影響部分,有九成二民眾認為,新聞媒體的過度報導,會造成模仿效應,有民眾留言指出,殺童事件後的幾起砍人事件可能就是模仿的結果。

另外有九成八(98.5%)的民眾認為媒體應發揮自律精神,也有九成四(94.3%)的民眾認為公民應進行更多的監督行動,以督促媒體善盡職責。因此,媒觀根據調查結果提出以下三項建議:一,發生類似事件,媒體應立即啟動自律機制;二,主管機關應積極研修相關法規,規範此類意外事件的報導;最後,公民團體與民眾應該發揮他律的作用,共同監督媒體,避免引發後遺症。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