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監督觀察的分類介紹,學力的,官道放太一日投十就政來羅形量假。道會異,工不受自度常報一了破有麗或,標清地較專認這麼積實林上思的列、建交表,價麗生格一精以而那希眼媽議下們在?物心聽又景費字成們做城見文懷寫在也價媽事,同一過的安言怎否想把用動大臺!道理業?成小至門情急子這智;型來在角發。府教近生小、一不在設然聞量。
 

我們給孩子看什麼樣的電視內容?

文/陳亭妘(本會專案企劃)

過幾天就是兒童節了,這個專屬於國家未來棟樑的日子,孩子們的開心固然重要,但是或許也在提醒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孩子們的情況;尤其是每天所接觸的大眾媒體,在對孩子們的身心與智識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近年來許多研究中發現,兒童是收看電視族群中最主要的客群,但是我們這些「大人」們,您真的有在關心您的孩子,在節目中接收到的是甚麼樣的資訊嗎?

第三方查核真的是打擊假新聞的解方嗎?

文/王怡蓁(本會專案企劃)

假新聞已經不是新玩意,也並非現在才產生。假新聞在新聞傳播學界不斷被探討,只是在目前的科技傳播生態中,成為更棘手的問題。前美國總統歐巴馬任內也指出假新聞會危害民主,而假新聞在美國總統選舉後更是熱門話題,原因在於對兩方陣營的造假新聞不斷,以及川普上台後,數度指控自由派媒體(如CNN、紐約時報)造假。

在傳播學界,新聞的信、效度與偏誤(bias)不斷被討論,在網路興起後,資訊的素養也成為學者關心的重點。但是造假不只是新時代的問題,同樣適用在舊媒體上,現在的政治人物一樣開空頭支票,公然說謊。只是在新媒體上,這些謊言更加快速地被散布出去。

因此,什麼是假新聞呢?何謂真?又何謂假?全世界都在尋找一個定義,從國外內的媒體報導、Facebook與Google攜手應戰以及政府提出對於假新聞的因應措施,可以發現大眾對於假新聞的重視程度。因此,我們必須回頭先界定假新聞到底是什麼?

陳炳宏:政府要開辦電視台囉?

陳炳宏/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近日公告「公設電視事業設立許可辦法」草案,提出為落實《廣電法》第5條「政府為特定目的,以政府名義所設立者,為公營廣播、電視事業」的細部規範,明訂政府成立「公設電視台」的申設條件;也就是說,有申設辦法後,政府電視台可能再度重出江湖!首先,雖然這辦法明訂「由政府機關

中廣頻率 政府納為己有?

陳炳宏/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教授

318三周年,直播浪潮起

文/音地大地(太陽花運動時「大腸花論壇」發起人與主持人。)

三一八佔領立法院行動,不但是台灣第一場有公民媒體長期參與的抗爭運動,公民媒體、社群媒體與資訊科技更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從318首日在濟南路的晚會開始,到立法院周邊搭滿舞台、330晚會、410退場晚會以及大腸花垃圾話論壇(備註),甚至是佈滿整個會場的網路直播,都讓這場運動成了台灣第一場可以不靠傳統媒體的報導,民眾就能直接且完整看到現場狀況的運動。

太陽花期間一股「人人都可以是媒體」的運動使命感,也在退場後成為一種現象流傳下來,產生「以直播來投入運動」的方式,大家開始習慣透過直播影音去看抗爭現場或靜態的座談活動。工具的改變更造成戰術與行動方式的改變,我們可以觀察到,318後的許多抗爭行動,發起者除了在私下串連參與群眾之外,也會聯絡一到數名直播主一同前往,在事發的第一時間同時開直播,讓行動不再因為媒體不知道或不想報導而無人知曉,大大提升抗爭活動的能見度與討論度;很多時候網友們是因為看了正在發生的直播現場,才動身前往支援,最具代表性的行動就是剛結束判決的「烏來擋車案」,黑島青成員魏揚、賴品妤、陳威仲等八人前往烏來山路上阻擋張志軍的座車,在行動當下,網友就能透過臉書看到現場的直播影像,支援行動或網路論戰也以此為中心擴散,讓傳統媒體無法忽視而不報導,這都是與過往政治抗爭行動截然不同的發展型態。

台灣媒體真的可以用一個「爛」字做結嗎?

文/李子瑋(本會辦公室主任)、葉大瑋(本會執行秘書)

這星期最吸引大眾眼球的應該就是女模命案急轉直下的新聞吧!原本被媒體報導,言之鑿鑿的「涉案人」不但變成了「涉案低度關係人」外,而先前不少前往該「涉案人」臉書留言的網友,竟開始自保而刪除留言。

最荒謬的是,原本推波助瀾帶風向的媒體,「似乎」非常負責、也十分貼心,在劇情急轉直下的第一時間,還教導網友如何自救,即在兩萬筆的留言大海中,搜尋到自己的留言並刪除,媒體如同帶頭圍事的角頭,突然發現自己打錯人,紛紛告訴一起圍事的鄉民,如何安全撤離,平安無事,但是,真的只是如此嗎?


刪除臉書留言教學新聞。

是傳遞訊息還是製造恐慌?311大地震六周年給台灣媒體的反思

日本是一個很有趣的民族,盡管他們天然資源匱乏,同時又充滿天災,但他們對於災難特別地敏感,從每次災難前的預想,或是發生之後的反省,都會從中學到教訓,因此在法令與政策上,都會因應可能發生的災害或是已發生的事故進行修正與更新,而這或許和媒體所帶頭建構的「災難記憶」有關。

下星期就是東日本大地震屆滿六周年的日子,或許可以從這六年的媒體觀察中看出端倪,事實上不只是311前後日本媒體會大量製作有關於災後重建的相關專題,在平日的媒體報導中,對震災的相關新聞報導也多有著墨,之所以如此,或許與「媒體」自身定位與想像有關,因此,本次的「媒觀編輯室」想與大家一同思考,媒體在災難與國民記憶當中扮演的角色。

其實,媒體在災難事件當中,既是訊息傳遞者也是監督者。作為訊息傳遞者時,媒體必須傳遞給民眾有用資訊,並避免引起大眾恐慌,同時保障受難者及其家屬之基本人權。而作為監督者,媒體則必須報導有關當局,在災害發生時的相關政策與措施,是否違反公共利益,及災害結束後的相關措施是否得當。

新聞大抓漏 監督媒體全民動起來

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每次發生重大社會事件,媒體表現總是引人關注,而這次的遊覽車翻覆事件也是如此。雖然事件發生之後,媒改團體即時於第二天發表聲明,呼籲媒體自律,同時並與衛星電視公會啟動自律機制,進行媒體自律。儘管如此,當上述機制啟動時,不少網民、鄉民依然冒出不少質疑,諸如:「自律機制有用嗎?」、「媒體會自律,早就光復大陸了」等語。

網民與鄉民這些批評其實不難理解!的確,在事件發生的這幾天,我們依然看到,「少數」媒體做出令人咋舌的新聞!例如:詳述旅行團最後的晚餐內容、總共吃了多少錢、推出罹難者的系列故事、記者到事故現場模擬,及說明事件如何發生等等。

這些只是新聞內容部份而已,更不用說談話性節目的「名嘴」,如何充當專家,甚至比檢調單位更進一步地隔空辦案與剖析事件!從這些現象來看,或可理解網民與大眾,為什麼會對「媒體自律」這一件事情如此輕蔑了。

但我們還是要說句公道話;有興趣的朋友,或可點選或翻閱十多年前的新聞,對比起來,就會發現當前侵入式採訪少了很多、家屬悲慟的畫面幾近於零!由此來看,台灣媒體在處理災難與事故新聞是有在進步的,只是進步幅度或許沒辦法讓大家滿意。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