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NCC—— 媒體改造學社、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聯合主張(2005/09/09)

儘速通過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組織立法,建立一個獨立專業的跨媒體管制機構,已是朝野共識。我們同意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但是對於目前在立法院進行審議的NCC組織法草案內容,無論是執政黨或是在野黨的主張,都有不能同意之處。

我們認為,朝野雙方的主張,未能賦予NCC適當的角色和功能、委員產生與組成方式充滿政治考量,而且缺乏公民參與空間。因此,我們針對這幾項重大缺點,提出我們的主張,懇切希望朝野立委能夠予以採納考量,使NCC能夠真正成為改善台灣媒體生態的正面力量,也避免NCC成為新的媒體管制災難:

一、NCC的權責與管制目標:作為電信、廣電、網路匯流的管制機構,NCC在管制通訊傳播基磐面向上,應該以維持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權益為原則,避免政治及產業力量之不當操控;在通訊傳播內容面向上,應該以維護公共利益、尊重多元文化為原則,並導入公民參與之機制。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NCC—— 媒體改造學社、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聯合主張(2005/09/09)

儘速通過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組織立法,建立一個獨立專業的跨媒體管制機構,已是朝野共識。我們同意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但是對於目前在立法院進行審議的NCC組織法草案內容,無論是執政黨或是在野黨的主張,都有不能同意之處。

我們認為,朝野雙方的主張,未能賦予NCC適當的角色和功能、委員產生與組成方式充滿政治考量,而且缺乏公民參與空間。因此,我們針對這幾項重大缺點,提出我們的主張,懇切希望朝野立委能夠予以採納考量,使NCC能夠真正成為改善台灣媒體生態的正面力量,也避免NCC成為新的媒體管制災難:

一、NCC的權責與管制目標:作為電信、廣電、網路匯流的管制機構,NCC在管制通訊傳播基磐面向上,應該以維持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權益為原則,避免政治及產業力量之不當操控;在通訊傳播內容面向上,應該以維護公共利益、尊重多元文化為原則,並導入公民參與之機制。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NCC—NCC與台灣廣電政策發展座談會

2003年年底,立法院通過「通訊傳播基本法」,規定未來將由政府成立「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做為單一、獨立的整合管理機關,以解決現行主管機關多頭馬車的現象。由於衛星電視換照風波的爭議,再度引起各界對NCC成立的關心,NCC組織法將會是這個會期立法院爭議的焦點,雖然朝野政黨對於NCC如何設置各自有所堅持,但如何讓未來的NCC成為符合獨立、民主、多元、公民參與去政治化、去商業化的專責機構,更是人民所企盼的。

有鑑於此,「媒體改造學社」及「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公民媒改聯盟」為了讓朝野政黨及社會各界能對NCC的想像與實際有更多的討論,並促進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將以「我們需要什麼樣的NCC--NCC與台灣廣電政策發展」為題舉辦座談會,邀請公民團體、學者、專家共同參與討論,藉此提供各界關於NCC發展的多樣視野,歡迎您一同參加。

討論題綱:我們需要什麼樣的NCC--NCC與台灣廣電政策之發展
(1) 從國外的媒體管制機關談NCC應有的設計
(2) NCC如何能符合獨立自主、多元民主、公共參與的目標
(3) NCC與台灣廣電政策展及媒體改革的關係

主持人:管中祥(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NCC—NCC與台灣廣電政策發展座談會

2003年年底,立法院通過「通訊傳播基本法」,規定未來將由政府成立「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做為單一、獨立的整合管理機關,以解決現行主管機關多頭馬車的現象。由於衛星電視換照風波的爭議,再度引起各界對NCC成立的關心,NCC組織法將會是這個會期立法院爭議的焦點,雖然朝野政黨對於NCC如何設置各自有所堅持,但如何讓未來的NCC成為符合獨立、民主、多元、公民參與去政治化、去商業化的專責機構,更是人民所企盼的。

有鑑於此,「媒體改造學社」及「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公民媒改聯盟」為了讓朝野政黨及社會各界能對NCC的想像與實際有更多的討論,並促進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將以「我們需要什麼樣的NCC--NCC與台灣廣電政策發展」為題舉辦座談會,邀請公民團體、學者、專家共同參與討論,藉此提供各界關於NCC發展的多樣視野,歡迎您一同參加。

討論題綱:我們需要什麼樣的NCC--NCC與台灣廣電政策之發展
(1) 從國外的媒體管制機關談NCC應有的設計
(2) NCC如何能符合獨立自主、多元民主、公共參與的目標
(3) NCC與台灣廣電政策展及媒體改革的關係

主持人:管中祥(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媒體「愛台灣」?

「愛台灣」這三個字在台灣不僅是一種流行詞彙,對許多人而言,也是一種口號、終極信仰,或者是日常生活的實踐。不過,「愛台灣」的功\能不只如此,在某些領域還是一種「市場區隔」的手段,她的作用不單是為了政治動員,還有商業行銷的市場利基。例如,在台灣的電視台會以「台灣台」命名,這種有意的區隔,從某個角度來看,還挺讓人匪夷所思。

不過,不管你把「愛台灣」當作什麼,未必需要自我表露、召告天下;只是如果真要「愛台灣」,對台灣卻沒有一些起碼的了解,有時還真不知道怎麼愛起。就像要成為一對戀人,彼此了解也許是基本的條件,否則相戀的基礎若只是純粹感覺,想不分手也難!

其實,認識台灣最直接的方法除了日常生活的體認,或學校教育外,透過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可說是最簡單的方法。可惜的是,台灣的頻道這麼多,裡頭的台灣的形象卻大多模糊;即使有,又往往充滿著簡化與扭曲,當然,也有少部分帶著尋奇色彩的行腳節目。

媒體「愛台灣」?

「愛台灣」這三個字在台灣不僅是一種流行詞彙,對許多人而言,也是一種口號、終極信仰,或者是日常生活的實踐。不過,「愛台灣」的功\能不只如此,在某些領域還是一種「市場區隔」的手段,她的作用不單是為了政治動員,還有商業行銷的市場利基。例如,在台灣的電視台會以「台灣台」命名,這種有意的區隔,從某個角度來看,還挺讓人匪夷所思。

不過,不管你把「愛台灣」當作什麼,未必需要自我表露、召告天下;只是如果真要「愛台灣」,對台灣卻沒有一些起碼的了解,有時還真不知道怎麼愛起。就像要成為一對戀人,彼此了解也許是基本的條件,否則相戀的基礎若只是純粹感覺,想不分手也難!

其實,認識台灣最直接的方法除了日常生活的體認,或學校教育外,透過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可說是最簡單的方法。可惜的是,台灣的頻道這麼多,裡頭的台灣的形象卻大多模糊;即使有,又往往充滿著簡化與扭曲,當然,也有少部分帶著尋奇色彩的行腳節目。

[立報]根在海洋原鄉 謝鳳英蘭嶼電台說故事

【記者舞賽專訪】蘭嶼位處離島,偏遠又交通不便,許多人對它的認識,都是透過媒體的報導;同樣的,蘭嶼達悟族人對台灣的認識,也是透過媒體,當地最依賴的媒體不是電視,而是廣播。主持人鳳英說,族人在田裡一定要聽廣播,沒有做節目,還會被罵呢!

週日(28日),蘭嶼廣播電台的主持人謝鳳英「飄洋過海」來台北,她和先生董恩慈很客氣的說「來台北取經」。謝鳳英是蘭嶼廣播電台《婦女時間》和《嘎發發旦嫩》(鳳英的族名)節目的主持人,她說,蘭嶼廣播電台今年通過新聞局的審查,拿到中功率頻道的執照,但是在地廣播人才缺缺,經費也缺缺,她們到台北廣播電台參觀,羨慕台北電台有完整的人事編制及建置整齊的音樂資料庫。

蘭嶼電台是國內第一個原住民電台,服務的對象以蘭嶼島達悟族人為主要閱聽群。電台於民國88年3月取得交通部的發射執照,並於同年8月取得新聞局的廣播執照,而正式成立,當時還是小功率的廣播電台,今年才取得新的執照,和台北電台一樣,同屬中功\率的廣播頻道,蘭嶼電台的發射頻率可以到達菲律賓的巴丹島。

蘭恩文教基金會前任執行長董恩慈說,蘭嶼電台是蘭恩文教基金會下的獨立組織,為財團法人非營利事業組織,所以電台不能做廣告,收入有限,成立以來,數度因財政拮据而面臨關台的命運,均因蘭嶼的族人的支持,她們才硬撐下來。

[立報]根在海洋原鄉 謝鳳英蘭嶼電台說故事

【記者舞賽專訪】蘭嶼位處離島,偏遠又交通不便,許多人對它的認識,都是透過媒體的報導;同樣的,蘭嶼達悟族人對台灣的認識,也是透過媒體,當地最依賴的媒體不是電視,而是廣播。主持人鳳英說,族人在田裡一定要聽廣播,沒有做節目,還會被罵呢!

週日(28日),蘭嶼廣播電台的主持人謝鳳英「飄洋過海」來台北,她和先生董恩慈很客氣的說「來台北取經」。謝鳳英是蘭嶼廣播電台《婦女時間》和《嘎發發旦嫩》(鳳英的族名)節目的主持人,她說,蘭嶼廣播電台今年通過新聞局的審查,拿到中功率頻道的執照,但是在地廣播人才缺缺,經費也缺缺,她們到台北廣播電台參觀,羨慕台北電台有完整的人事編制及建置整齊的音樂資料庫。

蘭嶼電台是國內第一個原住民電台,服務的對象以蘭嶼島達悟族人為主要閱聽群。電台於民國88年3月取得交通部的發射執照,並於同年8月取得新聞局的廣播執照,而正式成立,當時還是小功率的廣播電台,今年才取得新的執照,和台北電台一樣,同屬中功\率的廣播頻道,蘭嶼電台的發射頻率可以到達菲律賓的巴丹島。

蘭恩文教基金會前任執行長董恩慈說,蘭嶼電台是蘭恩文教基金會下的獨立組織,為財團法人非營利事業組織,所以電台不能做廣告,收入有限,成立以來,數度因財政拮据而面臨關台的命運,均因蘭嶼的族人的支持,她們才硬撐下來。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