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940826節目預告:從國際記者聯盟(IFJ)年會談台灣新聞自由

~由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製作~
知性的、愉悅的、分享的,和你我有關的媒體評論介紹,時事分析,都在這裡~
每週五晚上六點十分到七點,就在教育電台FM 101.7(a href=http://web.ner.gov.tw/ner_intro/2-7.asp台北/a)現場播出。
也可以到a href=http://www.ner.gov.tw/default.php?par=50教育電台網站/a線上收聽~

[立報] 勵馨:主管面對民意 媒改好開始

【記者陳怡君台北報導】媒體改革運動風起雲湧,「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短時間內匯集眾多民間團體的力量,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樂觀的表示,雖然日前公聽會上新聞台一級主管的回應差強人意,但是媒體高層願意到場傾聽民間團體的呼聲,應該就是媒改好的開始。紀惠容指出,媒體歧視弱勢族群的報導手法,讓過去幾年間兒少、婦女、同志團體疲於奔命,不停的開記者會批評嗆聲,可惜媒體往往不以為意。這次「公民參與媒體改造」串連起不同社團間的共識,目前聯盟計畫催生NCC,並要求NCC委員中,必須要有民間團體代表,而且絕對不能朝政黨比例規劃,以維持超然公正的立場。

公聽會當天,部分與會媒體主管指出,目前正在籌備有線電視產業公會,公會將會推出一套新聞製播自律公約,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成員準備拜會產業工會,瞭解自律公約內容以及執行的規劃,並與公會溝通NGO的想法與期待。

媒體觀察教育金會董事長管中祥表示,籌備中的有線電視產業公會前身是「衛星電視新聞發展聯誼會」,雖然早有自律公約,然而並沒有被認真對待。管中祥認為,自律公約的懲處範圍必須仔細檢視,如果處罰層級只到第一線的記者,而沒有將掌握新聞方向大權的主管與媒體本身納入,那就失去真正的意義。管中祥戲謔的說,如果自律公約裡的懲處是「停播3天」、「3天不出動SNG車」,那麼所有新聞台一定戰戰兢兢。

[立報] 勵馨:主管面對民意 媒改好開始

【記者陳怡君台北報導】媒體改革運動風起雲湧,「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短時間內匯集眾多民間團體的力量,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樂觀的表示,雖然日前公聽會上新聞台一級主管的回應差強人意,但是媒體高層願意到場傾聽民間團體的呼聲,應該就是媒改好的開始。紀惠容指出,媒體歧視弱勢族群的報導手法,讓過去幾年間兒少、婦女、同志團體疲於奔命,不停的開記者會批評嗆聲,可惜媒體往往不以為意。這次「公民參與媒體改造」串連起不同社團間的共識,目前聯盟計畫催生NCC,並要求NCC委員中,必須要有民間團體代表,而且絕對不能朝政黨比例規劃,以維持超然公正的立場。

公聽會當天,部分與會媒體主管指出,目前正在籌備有線電視產業公會,公會將會推出一套新聞製播自律公約,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成員準備拜會產業工會,瞭解自律公約內容以及執行的規劃,並與公會溝通NGO的想法與期待。

媒體觀察教育金會董事長管中祥表示,籌備中的有線電視產業公會前身是「衛星電視新聞發展聯誼會」,雖然早有自律公約,然而並沒有被認真對待。管中祥認為,自律公約的懲處範圍必須仔細檢視,如果處罰層級只到第一線的記者,而沒有將掌握新聞方向大權的主管與媒體本身納入,那就失去真正的意義。管中祥戲謔的說,如果自律公約裡的懲處是「停播3天」、「3天不出動SNG車」,那麼所有新聞台一定戰戰兢兢。

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媒體改造尊重同志人權

以下是同志諮詢熱線的朋友針對媒體自律公約提出的人權主張

1. 拒絕媒體搜奇、偷拍式報導:
從1992年台視偷拍事件至今,臺灣媒體從未間斷對同志的偷拍報導方式。儘管1992年馮光遠發起媒體自律連署,在當時造成了媒體迅速道歉、主播下台的狀況。但事件過後,我們看到臺灣媒體依舊以一種偷窺的、搜奇的,把同志當成奇珍異獸似的報導方式當作媒體消費對象。1998年華視夜間新聞,乃至2004年三立女同志偷拍事件,相同的事件如出一轍並且從未間斷。甚至連同志的驕傲大遊行,媒體的焦點也都只著重在同志的裝扮,甚至以「奇裝異服」、「怪異打扮」等字眼描述,完全忽略同志遊行的主題與對社會多元開放的正面意義。

2. 性傾向個人隱私之保護:
性傾向乃屬個人隱私。不論是一般民眾抑或公眾人物,個人的性傾向不應該成為茶餘飯後的八卦報導。媒體不應該將個人的性傾向當作新聞報導,即使他是公眾人物,他的性傾向為何與公眾利益並無相關,媒體不應以新聞自由為藉口,行侵犯個人隱私之實。媒體應該在新聞報導中落實個人隱私之保護,排除侵犯個人隱私惡意及八卦的報導。

太多的媒體,太少的記者……

----------------------------------------------------------------

如果記者不能有勇氣追究敏感真相,不能創造自信超越黃色八卦,不能警覺正在快速流失的新聞專業……,那麼,有媒體就好,要記者做什麼?

----------------------------------------------------------------

目睹東森S台那麼多新聞同業停播前的感傷,我坐在電視機前,心情平淡,靜靜等待新聞台消失的片刻。

 午夜十二點鐘聲一過,這個世界又恢復魔法施展前那個媒體惡性競爭的世界。即使少了一個新聞台,其他新聞台照樣重複著老套的遊戲規則,處處可見政府與商業收買的痕跡;個人隱私與影視花絮,一再被包裝成新聞販賣。

 市場競爭模式如此,面貌可憎的又豈只是電視而已?我想起日前溫哥華《太陽報》執行主編Kirk LaPointe來台灣訪問時,曾經提到現在世界共同的慨歎是:「太多的媒體,太少的記者」(Too much media, too few journalists.)。

[立報] 法令監視新聞發行 泰國媒體面臨困境

【中央社曼谷特稿】泰國媒體目前正面臨寒冬。蘇萍雅(SupinyaKlangnarong)與泰國郵報遭新集團控告的案子仍在審理當中;泰國新機場公司又因為曼谷郵報的錯誤報導,提出訴訟;同時泰國政府也以泰南局勢緊張為由,制定緊急行政處理法,監視媒體發行,更令泰國媒體憂心忡忡。

自戴克辛於2001年上任之後,泰國政府與媒體的關係就愈來愈緊張;蘇萍雅在2003年接受泰國郵報採訪時,因為指出戴克辛上任後,戴克辛擁有的新集團獲利倍增,而遭到新集團控告,要求4億泰銖(約1千萬美金)的賠償,引起各界關注。

蘇萍雅的案子目前正在審理,為了捍衛新聞自由,許多外籍友人都願意出面作證,不過新集團方面卻以翻譯人員難尋為由,拒絕外籍媒體作證。

泰國曾經被認為是東南亞地區最具新聞自由的國家,不過如今看來,似乎不是這麼一回事;蘇萍雅的案子仍在審理中,而內閣卻在上個月以泰南局勢緊張為由,逕行通過緊急行政處理法,賦予總理監聽媒體、停止媒體發行的權力,此舉引起泰國媒體一陣嘩然。

緊急行政處理法是泰國政府打壓新聞自由的另一項明證,該法頒布之後,就引起輿論的強烈關注,並且被質疑有違憲之虞,在野黨甚至揚言要求釋憲,然而泰國政府只是一再強調這是讓泰南局勢穩定的方法,並未直接回應質疑,仍然決定實施3個月,招致許多批評。

[立報] 製造減肥神話 三大通路成幫兇

標題:
(本文原於8/20,台灣立報)

製造減肥神話 三大通路成幫兇

【記者沈伶鎂台北報導】為迎合社會上「瘦即是美」的迷思,不少人甘冒性命危險用違法傷身的減肥產品,甚曾有人因此被騙6千萬元。董氏基金會表示,這股減肥神話,經藥?菮情B購物頻道與網站三大幫兇推波助瀾,恐愈益加劇,又因現行法令難以約束通路商甚至罰則過輕,令人憂心民眾將不斷砸大錢跳入陷阱。

減肥藥吃出人命

「濫用減肥產品,心律不整的人可能會心搏加速、中風、暈眩甚至死亡。」陽明大學內科教授、台北榮民總醫院胃腸科主治醫師黃以信表示,亂吃減肥產品造成不良後果的事件層出不窮,他以近來相當熱門的「菘蘿酸」為例,曾有三姊妹因為食用親戚自國外帶回來的減肥膠囊,喝了大約一個月左右,其中一位黃疸指數高達28(正常人是1),另外兩位也有肝功能受損的情況發生。

在攝影機強行介入的年代

近來新聞局大刀闊斧撤除幾家電視台執照事件,引發了關於國家介入媒體品管的一連串爭議,卻缺乏更重要的,在民主時代中媒體與公民社會關係及公民權再現的公共討論。
事實上,解嚴後台灣性別認同運動與性別公民權爭取曾跟媒體解禁和言論自由運動並肩作戰。黨政軍控制的三台時代,民間渴望媒體脫離威權體制下的黨國控管,成為再現民意的透明管道,重視本土社會現象的報導,以打破意識型態與刻版印象,帶動社會變遷。婦運推動的婦女參政比例、兩性平等工作法、民法親屬篇修訂、職場和校園反性騷擾法等,都跟媒體當年能夠獨立扮演民意再現機制有關。情慾解放運動更是媒體助跑成功的個案。通過媒介再現和議題揭露,強暴陰影下壓抑女體得以變身抒情,女性自主情慾書寫至今仍在副刊和網路部落格上延燒。

自從媒體市場化後言論自由卻漸漸變質了,電子媒體以「收視率」為藉口失去堅持,我們赫然發現許多性別暴力根本就來自媒體本身。

媒體公民大步向前

由超過64個NGO團體組成的「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17日下午於台北NGO會館舉辦「公民參與媒體改造──實踐多元社會對話」公聽會,邀請新聞台主管與NGO團體面對面溝通,並提出要求透過公開及民主程序制訂自律公約、新聞工作者需受人權、多元文化在職教育以及設立由公民參與的「新聞公共監察人」、製作現場回應觀眾節目等四大主張。
新聞媒體主管與數十個NGO組織進行對話,是十分罕見的場面,近百位民眾差點將NGO會館擠爆,除了加盟團體代表外,更有許多非聯盟的社運團體及一般民眾參加。雖然,與會的媒體主管大多只是大吐苦水,很少具體回應聯盟的訴求,但至少讓他們站在第一線聽聽衣食父母以及媒體受害者的聲音,也是難得的震撼教育。

媒體公民大步向前

由超過64個NGO團體組成的「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17日下午於台北NGO會館舉辦「公民參與媒體改造──實踐多元社會對話」公聽會,邀請新聞台主管與NGO團體面對面溝通,並提出要求透過公開及民主程序制訂自律公約、新聞工作者需受人權、多元文化在職教育以及設立由公民參與的「新聞公共監察人」、製作現場回應觀眾節目等四大主張。
新聞媒體主管與數十個NGO組織進行對話,是十分罕見的場面,近百位民眾差點將NGO會館擠爆,除了加盟團體代表外,更有許多非聯盟的社運團體及一般民眾參加。雖然,與會的媒體主管大多只是大吐苦水,很少具體回應聯盟的訴求,但至少讓他們站在第一線聽聽衣食父母以及媒體受害者的聲音,也是難得的震撼教育。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