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看!媒體-媒觀報告」第二期出爐,歡迎各界索取!

第二期的媒觀報告出爐了,這次的媒觀報告特地加碼演出,篇幅增加為第一期的兩倍,內容也更加精彩。本期的主打星是關機運動,關機運動不僅在台灣推行已經有數年的時間,在國外更是有十年的歷史。內容中特地邀請苗栗社區大學的工作人員與學員一起分享關機心得。而四月份的全國社區大學研討會,也有針對關機的小組討論,本刊也有深入報導。

重量評論部份,邀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所助理教授劉昌德撰寫關於「工有」媒體的討論,介紹媒體工作者共同投資,並且參與公司經營的正面效果。以及台灣大學新聞所助理教授洪貞玲,討論 NCC的運作中,透明的審查過程,以及公民參與的必要性。

本期精彩內容還包括專訪中時工會陳文賢,討論了現今媒體工作者的困境,以及媒體工會在惡化的大環境中受到的衝擊。以及專訪「智總」副秘書長孫一信,討論媒體對於弱勢者的再現,以及對於精神病患污名化的問題。媒觀讀冊的專欄,這次則介紹了由鍾宜杰導演拍攝的「舞影者」,從歷史的觀點看待攝影記者工作內容的轉變。

[立報]明辨多元價值 各界談品格教育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現代社會變遷快速,加上媒體傳播的效果,多元化觀念使各種不同的價值逐漸成型。然而,如何在多元的價值中辨明每一項選擇的結果,在現今的教育體系一直未能注意。

昨天在以「談品格教育的蝴蝶效應」為題的教改總體檢第10場研討會,千代文教基金會研究部主任胡正文指出,多元化價值觀的竄行,使得大家各行其是,甚至使台灣社會對「是非、對錯」的單一價值,都被誤導至多重的模糊狀態。她直指第一家庭弊案的根本核心,即是因為「品格教育」不被關注所致。

學者:因材施教激發潛能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戲謔地說,現今的價值觀叫作「動態價值觀」。他說,總統府副秘書長卓榮泰為了總統府預算解凍問題,到立法院法制委員會備詢,立委孫大千要求卓榮泰解釋總統陳水扁每次說的「用最高道德標準要求自己」究竟為何?卓榮泰的回應是:「不同社會,有不同的道德觀、不同的手段,道德觀是動態的。」所以他不敢也不知道「什麼叫最高道德標準」。

對於「動態價值觀」,黃光國嚴厲抨擊,表示從倫理學來看,無論東、西方的價值體系,都有「積極義務」與「消極義務」的分別。所謂「消極義務」是要求個人不作某種損害他人權益的行為,「像不可說謊、不可殺人」,由於這只是「不作為」,是每個人都可做到的,「所以在不與其他義務衝突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應該嚴格遵行」。

95年第三季兒少優質節目-推薦星等與評語

[size=medium]推薦星等與評語表~~
[url=https://www.mediawatch.org.tw/filedownload/95-3-goodtv commands.doc][u]請點我下載[/u][/url]![/size]

[size=medium][color=990000][url=https://www.mediawatch.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33]點我下載各節目的評審意見與建議[/url][/color][/size]

[size=medium][color=990000][url=https://www.mediawatch.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19]點我閱讀2006第三季優質節目公佈新聞[/url][/color][/size]

誰在羞辱記者?

兩年一度的中研院院士會議已經於6日閉幕了,如果外界只是透過電視了解院士會議的內容,那麼你(妳)看到的可能只是「吳成文院士與黃香蓮女士的愛情故事」,或者「楊振寧院士與翁帆女士的老少配」。不只如此,台灣的媒體為了採訪楊振寧與翁帆,甚至還出現記者「用蹲」、或者「用跪」的姿式進行採訪,為的只是要問楊翁兩人的家務事,至於是今年的院士會議有什麼重大的決議,外界難以得知,看到這樣的新聞,不禁令人長嘆一聲,究竟是誰降低了媒體的格調,讓自己的記者只能跑出這樣的新聞而已?過去,只要是跑過院士會議的記者都知道,兩年一度的中研院院士會議,對台灣的學術界是何等的重要,事前,記者不僅要做很多的功課,到了會場,最好有本事認得出每一位出席院士的名字,以及他(她)們的學術背景、專業與可能的提案。

或有更認真的記者,早在院士會議召開前一、二周前,就開始準備專題資料,以便在院士會議召開前、後,推出專題系列報導,為讀者或觀眾進行分析,或者讓自己在眾媒體之間有獨家新聞的表現,寫出比較有深度的分析與內幕,以增加報導的權威性與可讀性,進而也提升媒體的形象。

[立報]公視轉播王建民賽事 立委:別忽略弱勢聲音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公視、華視所組成的台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於7月1日正式成立,象徵台灣媒體發展邁向重要的里程碑。如何妥善分配內部資源、滿足台灣觀眾需求,及符應公共責任,將是公廣集團要仔細思索的問題。

昨天立委黃偉哲召開記者會,針對公視轉播旅美棒球明星王建民轉播賽,提出製播建議,認為公視應確立定位,除了照顧大多數人的權益外,也不應忽略數量多卻弱勢的聲音。

黃偉哲指出,號稱全方位、全民電視台的公共電視,為了廣大球迷,自去年4月轉播洋基隊投手王建民出場的比賽,讓台灣民眾相當振奮。去年轉播後,收視率高居不下,今年公視再度以60萬美元買下王建民參賽的38場例行賽和15場季後賽,對台灣民眾雖為福音,但相對來說,也剝奪其他旅外球星及國內賽事的轉播可能。

黃偉哲認為,公視既然是以文化、公益為經營走向的電視台,並以公共責任為使命,應可藉媒體力量提升台灣的體育,「台灣除了王建民的棒球賽,還有更多種類與項目的球員需要培植與重視。」黃偉哲以世界大學運動會、世界桌球錦標賽為例,認為桌球屆好手莊智淵、蔣澎龍等人精彩賽事,若透過轉播,一定能提升台灣民眾的注目程度。

台灣公共廣電集團 原住民族電視台、客家電視台 諮議委員會正式成立

2006年7月12日

公視基金會公廣集團辦理之原住民電視與客家電視,已於今日正式產生諮議委員會。

原住民族電視台與客家電視台諮議委員會係根據#65378;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原住民族電視台/客家電視台諮議委員會設置辦法#65379;組成。諮議委員會兼具#65378;諮詢#65379;及#65378;審議#65379;功能,將提供原住民族電視及客家電視工作團隊工作意見,就管理及業務執行重要規章提出建議,並擔任原住民電視、客家電視與族群社區溝通之管道,初審重大營運方針及年度工作計畫以供公視董事會決議等。
公視基金會自今年6月1日起,公開邀請社會各界推薦諮議委員人選,截至6月30日為止,迴響熱烈。公開薦舉程序共計產生53位原住民諮議委員人選及51位客家諮議委員人選。公視董事會於7月10日董監事聯席會議中審慎評估兩份人選名單。除逐一就個別人選之原住民族文化/客家文化、媒體、管理等專業背景審酌外,並考量諮議委員會整體組成之語群/族群分布、區域均衡、性別比例等因素,通過最後的諮議委員名單。原住民電視台諮議委員會由14名成員組成,客家電視台諮議委員會由11名成員組成。

台灣公廣集團原住民族電視台諮議委員會及客家電視台諮議委員會名單如下:

原住民族電視台諮議委員會:

20060705 NCC 新聞自律公聽會錄音

[size=small]請點以下連結收聽[/size]embed src=http://220.135.90.50/phpbb2/audio/20060705-ncc.wma width=235 height=50 autostart=false

誰讓收視率成為亂源?

最近民視總經理陳剛信以「搧陰風點鬼火」砲轟負責電視收視率調查的AGB尼爾森公司殘害台灣媒體生態,新聞局長鄭文燦也附和說AGB的確是社會的亂源。這些年來,電視高層痛批收視率調查已經不算是新聞,而當媒體高層與媒體主管機關齊聲痛批收視率,各界更會認定收視率就是媒體與社會的亂源。但是痛批的背後更應該深思的是,收視率本身真的是罪魁禍首嗎?或者應該探究的是,誰在放任收視率使壞?

先談收視率為何具有讓電視高層抓狂的魔力。簡單來說,電視台靠節目內容吸引觀眾以取得高收視率,再以高收視率來吸引廣告商購買廣告時段。但是在台灣,收視率還不只有這些作用。在台灣,收視率會「賺錢」,也就是用節目吸引觀眾,然後再把觀眾所代表的收視率「轉賣」給廣告商來賺錢,成為電視台的生存指標。其次,收視率也會「殺人」,這裡指的「人」可以是節目,也可以指節目中的虛構人物。例如節目開播後,只要爭取不到觀眾,達不到可以賣錢的收視率,再好的節目也會被腰斬;還有,連續劇中的人物如果沒有辦法帶來收視率,那編劇就會立即賜他死,不是讓他跌下山谷,就是撞車死亡。但如果只要他出現,收視率就飆高,那他不僅會繼續存在,而且還會不斷加戲,甚至可以死而復活。

不要叫我「草莓族」!

看到「七年級」三個字,你會想到什麼呢?先別急著回答,先來看一下另一個問題。

我很喜歡在課堂上和學生玩RPG(角色扮演)的遊戲,設定一個角色讓學回答相關的問題。例如,我會問:「如果要你演老人,你會怎麼演?你覺得老人有什麼特徵呢?」

學生的回答通常相當一致,他們會說「走路很慢、駝背、聲音低沈、愛嘮叨」,但「老人真的都是這個模樣嗎?」學生的回答幾乎異口同聲:「對啊!電視不都是這樣演的嗎?」

這的確是部分老人的形像,也是社會對老人的刻板印象,但並非多數老人都是如此。不要以為老人家都一定在公園跳土風舞,或者,在家裡含飴弄孫順便碎碎唸。相不相信,我還親身聽過兩位年逾七十的白髮老「杯杯」邊吃火鍋,邊聊「天堂」呢!

「聊天堂?」你以為他們是在為自己的未來作準備呀?不!他們聊的是超火紅的線上遊戲「天堂」,他們不只在商量如何盜取寶物,如何並肩作戰,他們還在討論什麼時候要辦網聚呢!

的確,除非我們常和老人家相處,要不然對老人家的刻板印象大多是受到媒體的影響,但其實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生活經驗大不相同,就算是雙胞胎也會有不同的個性和人格特質,可是媒體總是忽略個別差異,用最簡單形容詞呈現每個群體,形成刻板印象。

這樣的簡化標籤當然也貼在年輕人的身上。

媒體、教育公共化

7月1日,台灣公共廣電集團將正式成立,依據「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原本官控商營的華視,將加入公共媒體的行列,這除了代表台灣媒體改革往前邁出一步,更深一層來看,媒體公共化運動也提供了國家政策發展的另一個思考方向。

媒體公共化的目的之一在於矯正媒體商業化所造成的亂象,提供民眾在商業媒體外的另一種選擇,透過媒體結構的改造,進而促成媒體達成公共與多元服務的目的。

 事實上,1980年代以來,政府一連串的自由化與民營化政策雖然某種程度解決了國營企業壟斷及效能的問題,卻同時帶來了私有化、市場化的惡果,包括社會資源日漸集中於大財團之手,形成新資本的壟斷﹔貧富差距日漸擴大,阻礙社會多元流動等﹔特別是許多原本作為公共服務的系統如媒體、教育,更因為私有化的風潮而逐漸喪失其應有的公共功\\能。

除了媒體公共化,在教育政策也有教改、婦女等團體提出「教育公共化」、「托育公共化」的主張,要求政府發揮其應有的公共職能。

例如,主張托育公共化者便指出,我國3-6歲幼兒接受私立營利機構收托比例高達67%,相反的,包括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等國幼兒童進入公共托育體系的比例均超過75%。因此強調應在現有的營利托育機構外,擴大「公共化托育體系」,以符合社會正義,減低受薪家庭的負擔。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