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台灣公共廣電集團 原住民族電視台、客家電視台 諮議委員會正式成立

2006年7月12日

公視基金會公廣集團辦理之原住民電視與客家電視,已於今日正式產生諮議委員會。

原住民族電視台與客家電視台諮議委員會係根據#65378;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原住民族電視台/客家電視台諮議委員會設置辦法#65379;組成。諮議委員會兼具#65378;諮詢#65379;及#65378;審議#65379;功能,將提供原住民族電視及客家電視工作團隊工作意見,就管理及業務執行重要規章提出建議,並擔任原住民電視、客家電視與族群社區溝通之管道,初審重大營運方針及年度工作計畫以供公視董事會決議等。
公視基金會自今年6月1日起,公開邀請社會各界推薦諮議委員人選,截至6月30日為止,迴響熱烈。公開薦舉程序共計產生53位原住民諮議委員人選及51位客家諮議委員人選。公視董事會於7月10日董監事聯席會議中審慎評估兩份人選名單。除逐一就個別人選之原住民族文化/客家文化、媒體、管理等專業背景審酌外,並考量諮議委員會整體組成之語群/族群分布、區域均衡、性別比例等因素,通過最後的諮議委員名單。原住民電視台諮議委員會由14名成員組成,客家電視台諮議委員會由11名成員組成。

台灣公廣集團原住民族電視台諮議委員會及客家電視台諮議委員會名單如下:

原住民族電視台諮議委員會:

20060705 NCC 新聞自律公聽會錄音

[size=small]請點以下連結收聽[/size]embed src=http://220.135.90.50/phpbb2/audio/20060705-ncc.wma width=235 height=50 autostart=false

誰讓收視率成為亂源?

最近民視總經理陳剛信以「搧陰風點鬼火」砲轟負責電視收視率調查的AGB尼爾森公司殘害台灣媒體生態,新聞局長鄭文燦也附和說AGB的確是社會的亂源。這些年來,電視高層痛批收視率調查已經不算是新聞,而當媒體高層與媒體主管機關齊聲痛批收視率,各界更會認定收視率就是媒體與社會的亂源。但是痛批的背後更應該深思的是,收視率本身真的是罪魁禍首嗎?或者應該探究的是,誰在放任收視率使壞?

先談收視率為何具有讓電視高層抓狂的魔力。簡單來說,電視台靠節目內容吸引觀眾以取得高收視率,再以高收視率來吸引廣告商購買廣告時段。但是在台灣,收視率還不只有這些作用。在台灣,收視率會「賺錢」,也就是用節目吸引觀眾,然後再把觀眾所代表的收視率「轉賣」給廣告商來賺錢,成為電視台的生存指標。其次,收視率也會「殺人」,這裡指的「人」可以是節目,也可以指節目中的虛構人物。例如節目開播後,只要爭取不到觀眾,達不到可以賣錢的收視率,再好的節目也會被腰斬;還有,連續劇中的人物如果沒有辦法帶來收視率,那編劇就會立即賜他死,不是讓他跌下山谷,就是撞車死亡。但如果只要他出現,收視率就飆高,那他不僅會繼續存在,而且還會不斷加戲,甚至可以死而復活。

不要叫我「草莓族」!

看到「七年級」三個字,你會想到什麼呢?先別急著回答,先來看一下另一個問題。

我很喜歡在課堂上和學生玩RPG(角色扮演)的遊戲,設定一個角色讓學回答相關的問題。例如,我會問:「如果要你演老人,你會怎麼演?你覺得老人有什麼特徵呢?」

學生的回答通常相當一致,他們會說「走路很慢、駝背、聲音低沈、愛嘮叨」,但「老人真的都是這個模樣嗎?」學生的回答幾乎異口同聲:「對啊!電視不都是這樣演的嗎?」

這的確是部分老人的形像,也是社會對老人的刻板印象,但並非多數老人都是如此。不要以為老人家都一定在公園跳土風舞,或者,在家裡含飴弄孫順便碎碎唸。相不相信,我還親身聽過兩位年逾七十的白髮老「杯杯」邊吃火鍋,邊聊「天堂」呢!

「聊天堂?」你以為他們是在為自己的未來作準備呀?不!他們聊的是超火紅的線上遊戲「天堂」,他們不只在商量如何盜取寶物,如何並肩作戰,他們還在討論什麼時候要辦網聚呢!

的確,除非我們常和老人家相處,要不然對老人家的刻板印象大多是受到媒體的影響,但其實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生活經驗大不相同,就算是雙胞胎也會有不同的個性和人格特質,可是媒體總是忽略個別差異,用最簡單形容詞呈現每個群體,形成刻板印象。

這樣的簡化標籤當然也貼在年輕人的身上。

媒體、教育公共化

7月1日,台灣公共廣電集團將正式成立,依據「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原本官控商營的華視,將加入公共媒體的行列,這除了代表台灣媒體改革往前邁出一步,更深一層來看,媒體公共化運動也提供了國家政策發展的另一個思考方向。

媒體公共化的目的之一在於矯正媒體商業化所造成的亂象,提供民眾在商業媒體外的另一種選擇,透過媒體結構的改造,進而促成媒體達成公共與多元服務的目的。

 事實上,1980年代以來,政府一連串的自由化與民營化政策雖然某種程度解決了國營企業壟斷及效能的問題,卻同時帶來了私有化、市場化的惡果,包括社會資源日漸集中於大財團之手,形成新資本的壟斷﹔貧富差距日漸擴大,阻礙社會多元流動等﹔特別是許多原本作為公共服務的系統如媒體、教育,更因為私有化的風潮而逐漸喪失其應有的公共功\\能。

除了媒體公共化,在教育政策也有教改、婦女等團體提出「教育公共化」、「托育公共化」的主張,要求政府發揮其應有的公共職能。

例如,主張托育公共化者便指出,我國3-6歲幼兒接受私立營利機構收托比例高達67%,相反的,包括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西班牙、奧地利等國幼兒童進入公共托育體系的比例均超過75%。因此強調應在現有的營利托育機構外,擴大「公共化托育體系」,以符合社會正義,減低受薪家庭的負擔。

95年第三季優質節目單

[size=medium]優質節目單:[url=https://www.mediawatch.org.tw/filedownload/95-3-goodtv list.doc]點我下載![/url][/size]

[size=medium][color=990000][url=https://www.mediawatch.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33]點我下載各節目的評審意見與建議[/url][/color][/size]

[size=medium][color=990000][url=https://www.mediawatch.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19]點我閱讀2006第三季優節目推薦新聞[/url][/color][/size]

自律終究一場空

7月6日,NCC舉行「電視新聞自律座談會」,邀請各界學者、公民團體及電視媒體工作者與會,希望透過面對面溝通的機會,瞭解媒體內部自律機制的運作現況,並提供具體意見及可執行改善方案。雖然,NCC主委蘇永欽在會議結束前表示,這是NCC成立以來,第一次召開有關內容規範的座談會,未來NCC還有諸多要學習的地方,不過,這樣的經驗對媒改組織、公民團體,甚至是媒體工作者早就是司空見慣的八股儀式。與會之前曾經詢問一般觀眾對於這個會議主題的看法,他們的答案相當一致:「媒體會自律?天都會塌下來。」「你會相信這些媒體人的鬼話?」「在唬爛的吧!」會有這樣的答案一點都不意外,幾年前我就寫過名為「自律公約只是背叛的承諾」文章,至今似乎仍然適用。

[立報]原民台一週年系列報導二:菁英式的原民台 跳脫不出漢人觀點

【記者舞賽專題報導】政府從93預算年度起編列經費挹注原民台迄今,經費逾5億元,得標廠商是否善用媒體經費,製作出符合原住民的節目,或是「在商言商」,也許從節目製作方式、概念可以獲得答案。

以得標廠商東森電視在原民台規劃自製的節目為例,有相當大比例是棚內製作的節目,這種節目製作方式其實是最省錢、最省力的。

一般而言,棚內節目有包括新聞性、政論性、談話性、音樂性、戲劇性或是歌唱表演的綜藝節目等等,所以,即使是棚內製作,節目型態仍可以很多元。

而原民台自製的節目如《原住民出列》、《原氣健康》、《教育回歸線》、《那魯灣之聲》、《山林深呼吸》等,都是棚內製作,但卻清一色都屬談話性節目,不僅制式而無味,且邀請來賓多局限於台北部落,且有些節目內容與主題完全不相符。

例如《山林深呼吸」節目,標榜的是「原住民與山林的互動及親密對話」,應是帶領觀眾一起走進部落、走進山林,去擷取祖先的智慧,藉此開展觀眾多元的視野,提升其多元文化素養,但是在棚內虛擬的部落裡,「獵人」卻是台北人,讓觀眾看他們在棚內打獵。這種節目製作方式脫離了原住民的生活,是台北獵人吹著冷氣的純想像,與真實的原住民是有距離的。這是得標廠商節省成本的結果,他們不需要看天氣、不需要出人力,省下來全給得標廠商。

[立報]原民台徵選紀錄片門檻降至個人

【記者舞賽台北報導】原民台辦理「95年度原住民紀錄片公開徵選」案,在本報披露後,昨天有最新版本。原民台將原本以「公司登記、法人團體」的徵案對象,放寬至「個人」,讓原住民紀錄片工作者也有機會來參加徵選。

原民台辦理「95年度原住民紀錄片公開徵選」案於6月底辦理第一次公告,公開徵求12族紀錄片,不過第一次公告,本報隨即批露該案設定高門檻,將會剝奪原住民紀錄片工作者的機會。

根據公告內容,徵選資格限定「依公司法或商業登記法登記成立之獨資、合夥(如工作室)、公司或其他法人組織,並經行政院新聞局許可設立之廣播電視供應事業,且其經營項目包括電視節目製作之業者」、「檢具營利事業登記證及行政院新聞局核發之廣播電視節目供應事業許\可證」。除鄒族、雅美族外,10族各族一部。

原民會官員透露,公告內容曾就「節目甄審委員會」討論,也有委員提出質疑,但原民台當時以避免發生原住民紀錄片工作者於簽約後,發生無法履約情事,因此設定「公司登記」等門檻。最後,徵選公告內容仍依原民台原版本通過。

官員說,經媒體批露「高門檻」、「一族一部」的錯誤後,原民會立即去電要求原民台儘速檢討、修正。因此原民台才修正出第二個版本。

[立報]媒觀推薦優質節目 陪孩子過暑假

【記者曾美惠台北報導】看電視成為愈來愈多小朋友的「休閒活動」,因此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推薦公共電視「運輸機13號」等26個優質節目,讓孩子在漫漫暑假期間有所選擇,遠離暴力、快樂過暑假。

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表示,台灣媒體很亂,但民眾又離不開電視,因此推薦優質節目,讓兒少有所選擇。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自91年起開始推薦優質節目,本次甄選主要以「國人自製電視節目」為對象,評審自30件報名中挑選出26件「第3季優質節目」。

媒觀邀請學者專家、關懷兒少團體、家長及青少年與兒童代表共7人擔任評審,評審重點為主題意識應為正向、排除歧視或廣告內容、節目需具有親近性、節目是否多元活潑,以及最重要的標準:「節目是否反應當事人觀點」,管中祥說,因為很多節目反應出的是「製作人觀點」。

擔任評審的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表示,台灣電視缺乏兒童、青少年觀點,就算以兒少為出發,也是娛樂取向,明顯弱智化青少年。歐美國家很多電視節目由年輕人製作、拍攝,充分反應出青少年看社會問題的觀點,她期望,台灣也能讓青少年有此機會,表達對事情的看法。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