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本週節目:空中讀書會--大綁架-搶救兒童心智大作戰

主持人:管中祥、洪貞玲

來賓:王秀園(腦神經發展訓練師)

內容報報

本週的節目將為各位聽眾介紹《大綁架-搶救兒童心智大作戰》﹙[url=http://search.books.com.tw/exep/openfind.php?cat=F01key=Kidnapped]Kidnapped[/url]﹚這本新書,本書主要目的是提供父母和育兒者重要的策略,並提供孩童各個特定的年齡和發展階段,概述這些階段和年齡層的發展能力、並且一一列舉他們的最易受影響的層面。現場更為各位聽眾訪問腦神經發展訓練師王秀園女士來到現場座談,並且為大家一窺腦神經與兒童發展的奧秘。書中所敘述的「綁架」並非一般的窮凶惡徒而是家長最容易忽略的五光十色的電視,它不僅影響了你孩子的學習專注力,歡樂氣氛的廣告總是委委道出垃圾食物與含糖飲料的無害,加上暴力電玩遊戲掛帥充斥以及報章雜誌追逐影視名人私生活的報導,讓你的孩子認為菸酒、毒品、性愛是時髦的象徵嗎?記得收聽節目一探媒體鬼魅的虛假面目。

2006年第3季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電視節目推薦結果公布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第三季兒童暨青少年優質電視節目推薦結果出爐,本季共有26個節目獲得推薦,包括公共電視「水果冰淇淋」、「運書機13號」、大愛電視台「地球的孩子」、momo親子台「狗狗週記」、三立電視台「台灣全記錄」、人間電視「小沙彌歡喜看人間」、東森幼幼台「塗ㄚ森林」、好消息電視台「彩虹星球」等。公共電視「水果冰淇淋」播映多年,仍能維持一貫的製作水準,實屬難得,且內容豐富多樣,深深吸引孩童的注意力。「運書機13號」透過生活化的方式,使知識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主持人阿輝的活潑表現也讓學童非常喜愛。此外,momo親子台「狗狗週記」第一次參加評鑑,評審認為「狗狗週記」記錄了狗狗誕生、成長的歷程,並在製作中加入童趣的表現,有助孩子的學習。大愛電視台「地球的孩子」則透過真實的感人故事,傳達知福惜福的觀念,也頗受家長青睞。

[立報]原民台一週年系列報導一:原民台一年 原住民得到什麼?

【記者舞賽專題報導】原住民電視台上週六在屏東原住民文化園區熱鬧慶祝一週年台慶,明星閃耀,原住民好不快樂,但是經過一夜的歌舞昇平後,原民台的電視節目還是沒有展現原住民的特色,頗令原住民社會失望。

主事者帶刻板印象根據行政院原民會的原住民電視專屬頻道「白皮書」指出,原民台成立的目的是為傳承原住民文化教育,保障掌握媒體發聲權和議題詮釋權,扭轉原住民資訊弱勢、詮釋權旁落、族語及文化流失的困境。因此,為了實踐這個目的,原民台必須掌握節目的主體是「原住民」,在節目製作上力求符合原住民社會需求。然而,當我們檢視原民台的節目,卻與成立理想相去甚遠。

原民台成立以來,原民會依政府採購法規定辦理公開招標,從去年7月1日起,東森電視公司得標承攬原住民電視節目製作業務。一年來,原民台播出的節目,除了新聞節目中,部分記者上山下海,真的做到貼近部落,親近族人,傳遞在地真實的聲音外,其他節目仍不脫奇風異俗、唱歌跳舞,把原住民當作猴子或是小丑。換句話說,原民台的節目,從主題、概念到製作方式,仍是繼續複製其他電視台對原住民刻板化的印象,再現漢人的觀點。造成如此結果,除了主事者(東森)的態度外,行政院原民會更應檢討。

期待NCC有效督促媒體自律及結構改革: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學社聯合新聞稿2006/7/5

期待NCC有效督促媒體自律及結構改革: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學社聯合新聞稿2006/7/5

在社會各界的壓力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今日召開了一次針對電視新聞自律問題的座談會,對於媒體內容的管制問題,進行第一步的介入。我們欣見也肯定NCC能正視這個議題,也期待NCC能迅速展開有效的行動。我們認為,雖然日前媒體業者成立「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商業同業公會」,下設「新聞自律委員會」並訂定「衛星電視新聞頻道自律公約」,但是「媒體自律」的說法,媒體在現實上不易,也不願作到,已難以獲得社會信任。鑑於節目表現及媒體發展雖應以自律為原則,但也必須符合社期待與公共價值,因此,為能有效達成媒體自律,並導正媒體亂象,我們認為媒體應更主動接受觀眾批評與自我檢討,NCC也必須確實執行相關法令,因此建議應建立「建立結合他律的自律機制」。作法建議如下:

一、引進公民力量進入自律機制

[採訪通知]優質節目陪你過暑假-2006年第3季兒童暨青少年優質節目公布記者會

時間:2006/7/6 11:00a.m.

地點:青輔會青年交流中心YOUTH HUB(台北市忠孝東路一段31號1F)

主辦單位: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最新一季「國人自製兒童暨青少年優質電視節目」推薦結果即將出爐,經過一個月的評審過程,由家長、兒童、青少年、基層教師、NGO組織工作者以及傳播學者等不同社群的朋友共同選出了26個製作用心,兼具教育性、知識性、娛樂性,並能反應兒童、青少年觀點的優質節目。

除了公布新一季的優質節目外,記者會中也邀請到此次擔任評審的代表出席,分享他們對兒少節目的看法以及與家中小孩共同觀看電視的有趣經驗。此外,從本季開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結合開拓文教基金會、小蕃薯網站舉辦「優質節目大票選」活動,歡迎大朋友、小朋友上網投給你喜愛的節目一票!本活動預定於七月下旬展開,相關活動訊息請見媒觀網站www.mediawatch.org.tw以及小蕃薯網站http://kids.yam.com/。

歡迎您蒞臨採訪!

建立結合他律的自律機制:「電視新聞自律座談會」媒觀發言稿

1999年10月,衛星電視頻道成立「衛星電視新聞發展聯誼會」強調業者之間的規範遠比政府法令來得有效,希望藉由自律的方式來免除他律的影響。2006年3月29日由東森、三立、八大、年代、中天等34家公司、72個頻道同成立「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商業同業公會」,下設「新聞自律委員會」並訂定「衛星電視新聞頻道自律公約」。

雖然媒體不斷在口頭上展現自律誠意,但在行為上卻屢屢自打嘴巴,背叛自我承諾。顯然,「媒體自律」的說法,媒體在現實上不易,也不願作到,媒體日復一日言行不一的舉動,再談自律,已難以獲得社會信任。鑑於節目表現及媒體發展雖應以自律為原則,但也必須符合社期待與公共價值,因此,為能有效達成媒體自律,並導正媒體亂象,本會認為媒體應更主動接受觀眾批評與自我檢討,主管機關也必須確實執行相關法令,因此建議應建立「建立結合他律的自律機制」。作法建議如下:

看媒體 VOL.02(2006/07)

看媒體 VOL.02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2017年公布全文於網站)

編輯室的話:

 這一季以來,台灣媒體亂象依舊、表現也如以往乏善可陳。甚至有變本加厲之嫌。政治人物的「爆料」、「趙建銘案」和「搞軌案」充斥各節新聞、佔據各大報紙版面,一再強力重覆播送、報導。彷彿全台灣已成為空島,僅剩下趙家和李家。台灣媒體瘋狂、激情、賣力的演出.並聲稱這是「第四權」的展現。殊不知,在大部分公民眼中,不過是一場口水互噴,自導自演的歹戲。
 然而,在這個紛亂的時代裡,「看!媒體-媒觀報告」第二出刊,而且還是「加碼」出刊。除了分量增加外,版面配置與設計也作調整,並再增設「公民發聲」、「人物專訪」的專欄,媒觀讀冊則擴大閱讀的材料—電影、電視、紀錄片、音樂、漫畫等各式「媒體」。
 會做如此算是不小的改變,無非是想讓「看」媒體的門道增添多元性和能動性,使「看」在具有原本監督意義之外,更希望能看到媒體背後的結構、看到被主流媒體刻意忽略的「媒體」,或是能看到同樣,同樣遭受主流媒體冷落,以改革媒體為訴求的媒體運動、社會運動。讓大家能看到真正符合社會脈絡的媒體,也藉此掙脫/認清已失序和脫節的主流媒體。
 最後,若大家對於「看!媒體-媒觀報告」的增刊改版有任何的指教和批評,歡迎來信告知,我們一定更加努力和反省的!

(06/30)本週主題:媒體新視界─公視「小導演大夢想」影展介紹

主持人:管中祥、洪貞玲
連線來賓:公共電視公共服務部門經理 侯惠芳

內容報報:

本週節目將介紹由公視主辦「2006小導演大夢想影展列車開麥拉」全國巡迴活動,將自七月一至十六日於全國25縣市文化中心、圖書館等舉行,除了精選10國、29部影片播映,並邀請《駱駝不見了》印度導演文杜•格納楚來台,在花蓮舉行特映座談,及出席活動記者會。歡迎家長帶著小朋友一同前來看影片、遊世界,還有機會獲得精美贈品。

今年活動擴及全國25縣市、43個場地熱情參與,播映593場次,公視感謝各縣市政府與我們共同完成二年前所許下的承諾,遠征金門、馬祖、澎湖等離島,深入宜蘭山區、北部濱海等,讓他們和都市孩子一樣,透過影片來發現不同世界,不失為炎炎夏日的絕佳好去處。

[立報]中國立法限制媒體報導突發事件

【中央社電】香港「太陽報」報導,中國人大常委會日前首次審議「突發事件應對法」草案。草案規定,發生突發事件後,政府有責任統一、準確、及時發佈應急處理的情況和相關發展訊息,並管理新聞媒體。違反規定,擅自發佈以上訊息或報導虛假者,由當地政府處以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

過去突發事件被視為國家機密,極少向外披露。但2003年SARS爆發後,民眾要求知情權的呼聲加強,國際社會則批評中國隱瞞事實真相。不久當局將突發事件剔出國家機密範疇,海內外媒體報導中國突發事件的自由度增加,卻引起地方政府的反彈,當局因此規定突發事件由新華社統一發稿。有中國記者在網上留言批評當局限制媒體採訪權,損害知情權。

校園民主教育的挑戰

根據國語日報報導,桃園縣日前傳出自治小市長選舉成了「有錢人競爭」,家長花大錢製作、發放文宣,造成家長和學生選邊分派,校園嚴重對立。因此,桃園縣教育局打算以「限制選舉經費」作法控制「惡質選風」。不過,這並不是第一次有人對國小自治市長提出異議,稍早也曾傳出有小學打算停辦小市長選舉,因為,許多小小參選人受到媒體影響,將電視選舉中的口水戰、相互攻訐戲碼帶到校園。

這幾年有機會在不同場合向基層教師分享媒體識讀的觀念,許多老師在討論時表示,學校教育快被電視給打敗了,在學校教的價值嚴重受到媒體的另一套(負面)觀念的挑戰,因而有很強的挫折感。其實,自治市長的選舉似乎也遭遇到同樣的問題。

大約20年前,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附小首次舉辦兒童自治市長選舉,當時是希望透過實際操作,讓學生學習民主程序,但這樣的公民素養教育顯然不敵媒體對民主的窄化,以及電視選舉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