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舞賽專題報導】原住民電視台上週六在屏東原住民文化園區熱鬧慶祝一週年台慶,明星閃耀,原住民好不快樂,但是經過一夜的歌舞昇平後,原民台的電視節目還是沒有展現原住民的特色,頗令原住民社會失望。
主事者帶刻板印象根據行政院原民會的原住民電視專屬頻道「白皮書」指出,原民台成立的目的是為傳承原住民文化教育,保障掌握媒體發聲權和議題詮釋權,扭轉原住民資訊弱勢、詮釋權旁落、族語及文化流失的困境。因此,為了實踐這個目的,原民台必須掌握節目的主體是「原住民」,在節目製作上力求符合原住民社會需求。然而,當我們檢視原民台的節目,卻與成立理想相去甚遠。
原民台成立以來,原民會依政府採購法規定辦理公開招標,從去年7月1日起,東森電視公司得標承攬原住民電視節目製作業務。一年來,原民台播出的節目,除了新聞節目中,部分記者上山下海,真的做到貼近部落,親近族人,傳遞在地真實的聲音外,其他節目仍不脫奇風異俗、唱歌跳舞,把原住民當作猴子或是小丑。換句話說,原民台的節目,從主題、概念到製作方式,仍是繼續複製其他電視台對原住民刻板化的印象,再現漢人的觀點。造成如此結果,除了主事者(東森)的態度外,行政院原民會更應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