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針對NCC裁決東森S台准予換照一案,媒改社、媒觀聲明稿20060412

根據NCC今日(20060412)發佈之新聞稿,以「附負擔」方式准予東森S台復照。所謂負擔,是基於該台當初「營運計畫明示該頻道係一專業新聞性節目頻道」,但非新聞性節目比例較高,而新聞報導來源又多出自東森新聞頻道,因此應就未來如何提昇為專業新聞性頻道,「於一個月內提出具體可行之配套計畫,否則即應依法提出營運計畫變更之申請」。

此外,NCC並提到,該台為「具有垂直整合優勢之集團性所屬衛星頻道,則視同利用稀有資源之事業」,因此於換照時將要求「其運作確實符合設立宗旨,並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及考量消費者權益」。 我們認為,NCC的處分和說明,有幾個矛盾和不當之處,因此無法令人接受。

第一,東森S台當初被不予換照的理由之一,確實是新聞節目比例與營運計畫不合,但除此之外,尚有多起違規和被處分記錄。雖然該台的被處分記錄並非新聞台中最高,但當時是將這個記錄連同前述缺失併同考量。NCC的說明只提第一項缺失,卻未提及東森S台的違規記錄部分,難道是認為這個部分不重要?若非,那麼這個部分又該如何改進或處分?

其次,所謂附負擔,只規定一個月內的計畫提出時限,卻無改善期限,也沒有一旦無法改善之配套處分但書,這對東森S台可說是極為寬鬆的處分,我們也懷疑這樣對該台能產生足夠的改善壓力。

媒體改造學社、媒體觀察基金會聲明稿 2006/04/12

針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於前日(4月11日)公佈之廣電事業執照換發原則,所謂廣電事業執照之換發,將與平時行為管制分流,我們認為,此項原則再邏輯上顯有矛盾,也無法有效、適當管理國內廣電環境,NCC應謹慎採行,聽取更多外界意見,並提出更具說服力和通盤考量的政策。 我們認為:

一、NCC認為廣電事業平日之表現,應從行為管制依法執行,如有重大違規情事,在尊重憲法言論自由保障之前提下,不排除依法撤銷執照。但是卻又強調執照換發與平時行為管制分流,那麼一方面換照程序將流於形式,毫無實質意義;另一方面,可能採取的撤銷執照處分,如果不是依照平常的行為表現紀錄(因為二者分流),那麼其可能理由的依據是什麼?

二、NCC雖強調換照程序必要時可引進公民監督團體之意見,但是公民監督團體的意見,與換照程序、行為處分之間的聯繫機制為何,並未有任何說明。如果適當公民監督機制未能建立,那麼所謂從嚴行為管制,依據為何?又,如果此機制建立需要一定的規則制定時間,那麼NCC是否應以此為第一要務,具爭議性之個案宜延後暫緩處理;待公民參與機制建立之後,再做通盤公平處理。

[媒觀聲明稿]媒體與媒體人應嚴守角色分際20060412

此次檢察總長的任命案引起極大爭議,和少數政論節目的推波助瀾有直接關係。我們主張媒體社會公器不是私人的政治禁臠,所謂名嘴不應以極模糊的標準和空泛的口號,標榜為人民發聲,卻根據特定政治立場或政黨利益,號召群眾干預政治運作。

胡忠信先生既然自詡資深媒體人,應該與政治事務保持距離,勇於挑起監督責任。而非既參與黨政,同時又要挪用獨立媒體人的光環。胡忠信游走兩種角色之間,政媒不分、踰越角色分際,應受譴責。 媒體及媒體人需扮演第四權的角色已為社會常識,黨政軍退出媒體更是社會共識。媒體的積極功能,在於監督行政、立法、司法等「政府部門」,包括整個行政、立法、司法等政治體系的運作,而非為特定政治利益背書,又放任沒有根據的控訴鼓動觀眾的情緒。

因此我們呼籲,政論節目應該提供理性討論的主題與空間,並勇於對來賓的不當言論、不實指控,負起查證或主動平衡責任。

[立報]頻道遍布商業陷阱 兒童傳播權待伸張

【實習記者蔡孟玲台北報導】日前兒福聯盟公佈數據,台灣學童平均一週收看超過17個小時的電視,甚至有12.7%學童每天花5小時以上看電視,很多家長忙碌時,為了不讓孩子吵鬧,打開電視吸引孩童的注意力,電視成了「電子保母」,不但代替父母親的陪伴,也成了兒童學習的來源之一。

雖然兒童是主流收視族群,但專屬兒童的頻道卻不多,氾濫的商業媒體往往只重視有消費能力的成人閱聽眾,忽略兒童需求。所謂兒童專屬頻道,幾乎只能從有線電視上看到,無線台沒有兒童頻道,而製作優良兒童節目的公視預算又被凍結,兒童傳播權仍被漠視。

有些電視台即使開了兒童節目也脫不了消費兒童的嫌疑。在捍衛兒童傳播權上,兒童有免受不當內容影響、免受政治與商業利益剝削的權利。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指出,當發現兒童節目廣告化時,除了消極的向NCC提出申訴,兒童也應接受媒體素養教育,具有分辨節目內容是否有商業意圖的能力。管中祥舉例,有些宗教頻道製作的兒童節目真正跳脫商業束縛,政府應該給予鼓勵,讓非營利性的兒童節目能多多發聲。

[立報]原民台預算解凍 立委關注

【記者舞賽台北報導】立法院內政及預算聯席會昨天處理「行政院原民會單位預算所做決議案」,其中最受到朝野立委矚目的即是原民台預算凍結案。而原來打算請假的原民台執行長李惠惠經過原民會的說服,昨天列席委員會議,受到多位原住民立委的肯定。

立委孔文吉首先針對邀請承攬原民台節目製作的東森電視公司主管列席報告一事指出,東森電視有必要聽原住民的聲音,這是合理的要求,也希望董事長、總經理都來,不能說是私人企業不能來,東森也不要把原民台當標案,應當把它當一項偉大的事業來看待。

孔文吉批評說,原民台不是官方的電視台,從不合理批評或檢討原民會的政策,全部報喜不報憂,把原民會當老闆來看。另外針對制度問題,他說,台長、顧問等都是雜亂無章,都是政治任命。他也質疑,東森電視同時承攬客家電視台,但是對客家比較好,對原住民就比較苛刻,難道預算少就要被歧視嗎?

原民會主委瓦歷斯•貝林答詢說,客家和原民台在預算上是差很多,而預算涉及節目的多元性和品質,當然也牽涉人事的進用;原民台執行長李惠惠則表示,所有東森下的員工都是享受同樣的待遇,而員工離職率高的問題,在電視媒體間,原民台並不是最高的,她認為主要原因是電視台是壓力高於一般的環境,員工離職主要考慮是未來生涯的發展。

拜會「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會後新聞稿

今天康復之友聯盟秘書長滕西華、殘障聯盟副理事長王珊及秘書長謝東儒、智障者家長總會副秘書長孫一信、公民媒改聯盟婦女新知王正彤主任、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教授就身心障礙者報導遭到歧視一事,拜會剛於三月二十九日成立的「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商業同業公會」,秘書長鍾瑞昌以及自律委員會委員TVBS新聞部協理和團體代表對話約90分鐘。 鍾秘書長表示目前衛星電視新聞頻道自律公約已經完成簽署,各衛星電視新聞部經理也都有看過這個公約。不過團體代表均認為,以目前新聞頻道的報導品質,很顯然這樣的自律公約對記者或新聞編輯台來講,都是徒具虛文的形式文件,一方面公約僅概擴性的羅列原則,對於各領域的人權保障並未與新聞從業人員產生積極性的對話與約束;且如報導有錯誤發生,也僅能在二十日內於同時間之節目或廣告中加以更正,以及由自律委員會公告促其改善。 陳協理亦表示,目前NCC在每二、六年雖有換照權利,但是其實對於相關媒體違反人權的報導方式,目前除了公約內羅列的特別法外,政府缺乏相關法律授權來對媒體進行管理。因此,衛星電視公會的自律,以及所有公民團體、消費者的監督力量相形重要。

【2006春媒觀志工團活動】三:族群再現

BY 蕙如

[b]迷思分析手段[/b]

John Fiske分析1976年《觀察者報》(Observer Review)的一張新聞圖片(被剪裁成警察與年輕黑人之間的衝突。)對黑人的迷思:一是關於「黑人」;另一個是「充滿叛逆的青年」解釋:我們(us)的力量(正義)正在對抗來自無政府主義、反社會的他們(them)。背景是黑人社區(在開放民主的白人城市)。

迷思的作用就是為社會強勢階級利益服務,上述的種族迷思正充分為白人利益服務。白人不必承認是他們的歷史與優越地位造成照片裡的痛苦與失序,迷思把問題焦點和解決方法誤導集中在黑人身上。

結論:分析迷思是具有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的行動。「意義」絕非純來自文本,它和社會、政治是永遠分不開的。

系譜軸分析:利用換碼測驗(the commutation test),更換毗鄰軸中的一個元素,然後評估整個毗鄰軸的意義是否因此改變。

[b]2005年11月巴黎暴動[/b]

巴黎暴動在一般媒體的報導當中,雖然提到「北非裔回教徒因為種族歧視」而有暴動的行為但是在眾多報導的脈絡裡,這群北非裔移民幾乎沒有發聲,報導大多指陳他們「宣稱」或「聲稱」,報導的主體發聲者大多是受害的民眾、維持秩序的政府。

可以用「迷思」來分析事件中所隱藏的意識型態。

優質節目評鑑--我們過去的成績幾例

[size=small]附檔是上次我們辦的優質節目評鑑結果,請點選下列檔案參考。

1. [url=https://www.mediawatch.org.tw/filedownload/20060404III.jpg][u]93年度【7~9月份】兒童及青少年適合收視的優質電視節目[/u][/url]
2. [url=https://www.mediawatch.org.tw/filedownload/20060404I.jpg][u]93年度【10~12月份】兒童及青少年適合收視的優質電視節目[/u][/url]
3. [url=https://www.mediawatch.org.tw/filedownload/20060404II.jpg][u]94年度【1~3月份】兒童及青少年適合收視的優質電視節目[/u][/url]

[/size]

「2006年第二季優質節目評鑑」製作單位感言--李嫻華(GOODTV好消息衛星電視台)

日前2006年小朋友幸福大調查公佈結果,結果顯示「小孩子將課業壓力視為不幸福主因,且找教師解決困難或從教師得到幸福的比率很低」,這是一個值得重視且即需解決的問題,這次GOOD TV好消息衛星電視台與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協會的合作,經過密集的討論與研究,一致認為把彩虹在校園裡推動的生命教育教材以影像來呈現並在電視頻道播出,才能立時的發揮影響力,我們不能再等待。
『彩虹星球』的節目內容取材於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協會的教材,並結合「生命教育」及「英語教學」,讓家長能在客廳內,手握遙控器,就能幫助孩童受到生命教育的影響,誠如彩虹兒童生命教育協會陳進隆執行長所提的,雖然接受過訓練的彩虹媽媽有好幾千位,實際進入校園的有一千七百多位,但能夠影響的孩子就只有這些碰得到彩虹媽媽的,但全省還有那麼多孩子遇不到彩虹媽媽,這樣實在可惜,這次透過與GOOD TV合作節目,以後只要打開電視看『彩虹星球』,功能就好像彩虹媽媽在校園一樣,一周看一次,每次短短的十五分鐘,長期累積下來必定有所成效。

「2006年第二季優質節目評鑑」製作單位感言--人間衛視節目部

「小沙彌歡喜看人間」是以星雲大師所著『迷悟之間』的故事為題材,片中的兩位小沙彌「歡喜」和「祥和」常在生活中遇到難題,老和尚總能運用不同的巧喻,讓這對師兄弟體會為人處事的道理。內容取材自日常生活,可以幫助家長教育孩子如何擁有正確的倫理觀與價值觀,字幕並以雙語呈現,兼有語言教育功能,曾多次榮獲「媒體教育觀察基金會」極高的星等評價,不僅適合小朋友觀賞,亦能讓大眾體會個人俢養的重要,是個值得全家大小一起收看的優良節目。本片入選第22屆「芝加哥兒童影展」(CICFF)參展影片。由於人間衛視獲邀參使得中華民國的國旗在會場上高掛。新聞局駐芝加哥的代表特別參加閉幕典禮,感謝人間衛視的努力,該活動讓中華民國有機會在國際舞台上讓大家認識。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